71岁的陈佩斯深夜里痛哭不已,不是因为无法拍出好影片,而是被资本合力扼杀得死死的。
原本计划7月17号上映的电影,结果被几部商业大片突然提前档期“夹击”,排片遭遇了严重的挤压。
在资本的压力下,陈佩斯没有发火抱怨,反倒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。
没想到,反倒引发了一场关于艺术的全民支持潮,还有官媒的鼎力相助。
含泪改档
陈佩斯在深夜里痛哭不止,经历了几十年的电影磨练,结果还没机会上映就被资本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2025年7月14日,陈佩斯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个道歉的视频。
刚刚官宣,《戏台》这部花了十年心血打磨的作品,本来计划在7月17号上映,可现在推迟到25号了。
他在镜头前低头深深鞠了一躬,道歉的同时努力挤出笑容,说最近几部新片突然提档,面临着很大的排片压力。
可是,那双泛着红血丝的眼睛,却掩盖不了一个老艺人心底的苦涩。
本来计划上映的那天,只能采取点映的方式,与观众见面。
等到网友们越琢磨越清楚了,才发现陈佩斯这一路忍让的背后,原来是被行业联手压制了。
姜文的《你行!你上!》还有大鹏的《长安的荔枝》两个影片,都改到了7月18号上映。
同一天上映的影片还有《花样少女杀人事件》《小王子》等,总共8部电影同时开战,场面真是热闹非凡。
原本影院保证《戏台》上映之后排片比例不会低于15%,可偏偏几部商业大片突然提前上映,把黄金时间段一下子都占了去。
要是硬拼,那《戏台》的排片率大概只能挤到5%不到。
这事儿也印证了陈佩斯在视频里说的,“影片跟他们预期差得挺远”。
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,那两部提档上映的影片背后可是有国内一线影视公司撑腰,无论是宣传还是排片资源,都毫不留情地向他倾斜。
而陈佩斯自己单打独斗,没有流量明星,也没有火爆的IP,《戏台》在数据模型里,肯定是“赔本货”。
有个业内人士透露,影院选择排片主要看这三样:明星的吸引力、宣传的热度,还有对票房的预估。
这三样陈佩斯都没有,自然就被当成了“让路”的软柿子。
就像电影里军阀逼戏班改词一样,现实里的资本也在逼得他低头服从。
本该因为聚集黄渤、姜武、尹正这些硬实力演员,阵容和名气都够亮眼,为什么还得让其他电影抢台词呢?
艺术坚守反成原罪
促使陈佩斯电影“让步”的,主要不是影片质量的问题,而是市场这块大盘子起了作用。
《戏台》这部电影,是改编自陈佩斯自己创作的同名话剧,原著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.2分。
他靠着近400场的话剧演出,场场售罄的票房,才坚持着自己的艺术信仰。
大概是在七八年前,陈佩斯就有了把话剧拍成电影的念头。
为了这个目标,他把房子都卖了,四处找人组建团队,把所有积蓄都投了进去。过程中有好几位投资商因为不看好他,选择了中途退出。
到了紧要关头,还是朱时茂出手相助,为这部电影投了资。
就算情况再糟,他也没舍弃。
从开机到后期剪辑,他一路把控,经历了不少挫折,终于把电影拍完了。
虽然表达方式换了,但内容还是一样,影片依旧延续着话剧“艺术传承”的主题。
没有动用特效,全靠台词和肢体喜剧撑起整场,甚至坚决不用“喜头悲尾”的套路,偏偏用荒诞的方式来批评现实。
这部片子强调“人生就像一出戏,戏也像人生一样”,这个理念可是贯穿全片的核心思想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“艺术电影”早就不算是如今市场的热门了。
要不是突然掀起的“排片大战”,他肯定不会轻易决定推迟。
真是出乎意料,市场对《戏台》不怎么看好的情况下,反倒逆袭获得了好评。
《戏台》这片上映当天,很多影院的买票情况让人都惊掉了下巴。
原本只放出了30%的座位,可是到场的观众那么多,影院也只好临时多开了场次,甚至连凌晨一点的场都安排上了。
从宣布变档的那天起,一直到7月17号,座位的利用率每天都在逐步升高。
到了7月17号,上座率一下子飙升了160多万,紧接着7月18号,猫眼电影显示点映期间的评分已经冲到9.6了。
这明显是在啪啪打脸,把“商业片”当成主流的市场地位。
从好几个明星朋友的观影心得中也能感觉到,这确实是一部难得的好片子。
口碑炸裂
观众的好评,简直就是对这部电影最有力的认可。
在点映的时候,北京的首映礼上,朱时茂忍不住流泪:“佩斯跪在戏台上喊‘是为了活命啊’,我都哭得停不下来。”
潘长江坦率地说:“如今的喜剧多在迎合观众,只有他敢让大家动脑筋。”
这些评论,戳穿了那所谓“市场规律”的谎话。
不是观众不喜欢高端喜剧,而是资本根本不想冒这个险。
数据显示,首映三天的票房已经超过2000万,上座率高达92%,刷新了近几年文艺片点映的纪录。
《戏台》虽然推迟了上映,但是也争取到了5天的放映时间。
这段时间,观众的反响远比预想的好,大家的评价也都挺正面的。
一向以犀利著称的影评人们也纷纷被打动,有人写到:“陈佩斯的喜剧就像陈年老酒,刚开始辛辣刺激,但回味无穷。而那些靠段子堆叠的‘快餐喜剧’,根本没资格和他相比。”
面对压力,他没有发牢骚抱怨资本的强势,反而在道歉的视频中坦诚表示:“戏比天大,不能让观众失望。”
没有减弱,也没有哭穷,反而增加点映的场次,没有责怪同行,只是一再地表达对观众们的感激之情。
这份体面,赢得了网友的支持和官方媒体少有的发声。
评论区里全都是“必须看”的留言,居然还引发了热议,冲上了热搜榜。
官方媒体也纷纷站出来支持,夸陈佩斯为这个时代带来了难得的珍宝。
网友的接近8万条评论全都是在点赞这部电影,显示出无论市场怎么变迁,真正优秀的作品总会遇到懂它的观众。
正如之前新华社所强调的那样,“放映比例不应该变成资本的博弈,观众值得拥有更优质的选择。”
这次的“围剿”与“反围剿”,早就不单单是一部电影的输赢了。
陈佩斯已经71岁了,改档这事儿,他保护的可不仅仅是《戏台》这部戏,更是对整个艺术创作那份尊严的坚守啊。
资本确实能左右影院的排片安排,但牵不动观众的心。点映场那满座的场面说明,好作品永远都会吸引人啊。
陈佩斯曾说过,“戏比天大,只要台下还有一个人,我就会坚持演完。”
或许,这就是艺术那种固执而强韧的生命力吧。
#AIGC热点大赛#
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