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嘉诚又跑了?不,他只是把家族办公室的风控按钮按到了'Hard模式',2025年3月那笔228亿美元的全球港口大甩卖(卖掉长和旗下43个港口、199个泊位),看着像是高位套现离场?
深入扒一扒他家族办公室的操作手法,你会发现背后藏着的,是顶级富豪如何通过这个隐秘中枢一键切换“避险模式”的精妙棋局,以及他悄然从“全球港口王”变身“亚洲守门人”的深远谋略。
1、卖掉全球港口,图啥?
这笔港口生意,远不止是卖资产那么简单,卖的是长和旗下遍布23国的43个黄金码头和199个泊位。
买家是谁?贝莱德(美资)占45%、中远海控(中资)30%、地中海航运(航运巨头)25%,形成一个互相制衡的铁三角。
展开剩余86%最值得玩味的是,老李留了一手:把香港、深圳及华南的港口资产,通过他布局多年的“和记港口信托”(HPHT)牢牢攥在手里,跟卖掉的“国际资产”彻底划清界限。
为啥这么分?这可不是临时起意,早在2011年,“分家析产、风险隔离”这套操作,他就开始悄悄布局了——就是要让“红色资产”和“国际资产”井水不犯河水。
这笔买卖价格是190亿美元,回看2015年,曾有中资企业想用26倍高价(市盈率)买,被他一口回绝,这次只卖了11.42倍,难怪港媒痛批这是“割肉喂狼”。
但站在长和系全局看,这步棋妙在转型:把家族资本从“全球铺摊子”转向“区域深扎根+轻松运营”(轻资产)。
长和港口过去确实是老王国的顶梁柱,但近年收入占比一直在缩水,2024年上半年,港口业务只贡献了集团9%的收入和15%的利润(EBITDA),虽然利润率高,但增长明显放缓了。
卖掉这些非核心资产,回笼巨资,老李家族正好可以把钱砸进更有“钱途”的地方:东南亚基建、欧洲能源转型,还有炙手可热的数字科技。
更关键的是,这步棋透着老李对全球政治风向的精准拿捏,巴拿马运河可是国际贸易的咽喉要道,谁控制了它,谁就捏住了全球贸易的命脉。
老李选择在这时候卖掉运河两头的港口,时机选得极准——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正大力推行“美国优先”,而买家贝莱德跟特朗普政府关系匪浅,董事会里一大半都是五角大楼的老面孔。
万一交易达成,贝莱德就掌控了全球10.4%的集装箱吞吐量,相当于在中国的海上生命线上架起了美军的瞄准镜。
老李心里门儿清:在中美博弈白热化的今天,钱袋子必须“先躲开政治雷区”。拉中远海运入伙做制衡方,这招既顶住了美国压力,又给交易上了道“政治保险”。
2、财富帝国的隐形指挥塔——家办
老李家的家族办公室,可不是普通的投资公司,按美国家族办公室协会的说法,这玩意儿是顶级富豪的专属“财富引擎”,核心使命就一个:让家族的钱袋子永远跟着家族的愿景走,稳稳当当地传给下一代。
人怎么管?
核心团队是“自己人+老伙计”——李泽钜、李思德这些家族成员,加上几十年并肩作战的专业老臣。分工也明确:“大公子”李泽钜管传统老本行,“二公子”李泽楷专攻科技投资。
2024年李泽钜高调宣布在香港设立家族办公室,标志着李家传承正式进入“制度化2.0时代”,这套班子整合了法律、税务、投资精英,成了家族决策的“大脑”,大大降低了“交棒”时可能的内耗。
钱往哪投?
卖掉港口的巨资,被家族办公室精准导向三个风口:东南亚基建(比如长实集团联手越南万盛发搞胡志明市高端地产和基建)、欧洲能源转型(长江基建砸3.5亿英镑买下英国32个陆上风电场)、数字科技(维港投资继续押注区块链和AI)。
这种多元打法,既分摊了政治风险,又给家族财富找到了新“发动机”。
风险怎么防?
这是家办的真本事,除了前面说的HPHT信托这面“防火墙”,还有香港低税率这张王牌,加上账上躺着870亿港币的现金“弹药库”,甚至给家族成员买了“责任险”。
家族办公室筑起了一道“法律架构+保险保障+现金储备”的三重防线。
比如针对敏感的巴拿马项目,家办可是做过“中美翻脸”的极限推演,预案包括提前稀释股权、拉拢美国西海岸港口巨头入伙,直接把项目包装成“美亚共建工程”,巧妙躲开美国政府的审查雷达。
3、这次大甩卖,对李家后代意味着啥?
这笔撤资,对李家的未来传承影响深远。
轻装上阵好接班
卖掉非核心资产,家族现金更充裕,债务大减(净负债率压到20%以内)。这种“轻装上阵+科技加持”的模式,大大降低了第三代接班的门槛和难度。他们能把精力集中在高增长领域,不用被沉重的传统资产拖累。
你看长孙女李思德(李泽钜长女)的接班路,就很有章法:2018年进兆丰地产历练,2020年24岁就进了李嘉诚基金会核心层,27岁(2023年)正式杀入长实集团核心管理层掌舵业务发展。
这套“打怪升级”的培养路径,给第三代铺好了路。
钱袋子更抗风险
卖掉港口的钱投向东南亚基建、欧洲能源、数字科技,形成了“亚洲为本+多点开花”的新布局。这种分散投资,让家族财富更能扛得住经济波动和政治风暴。
比如欧洲那些风电项目,平均年回报稳稳站在6%以上,远超同期香港地产那3-4%的收益。这种高回报配置,给第三代攒家底提供了更多弹药。
“规矩”比“人治”更靠谱
家族办公室建起了明确的“规矩”:家族委员会定大方向,投资委员会管执行,再加上白纸黑字的《家族宪章》,把核心价值观和长远目标写得明明白白,指导日常运作。
这套制度化管理,有效减少了家族内斗的损耗,让财富传承更稳当。
当然,风险也不是没有:HPHT信托的财报显示,2023年港口吞吐量掉了6%,香港码头更是暴跌14.7%(主因是美国出口下滑和供应链转移)。如果中美真的彻底“脱钩”,亚太资产压力山大。
家族办公室现在严重依赖技术自主化和捆绑中资,虽然当下避险有效,但也可能让家族财富过度“中国化”,长远看可能限制全球视野和布局的灵活性。
4、给超级富豪们“抄作业”的启发
老李家这波操作,给全球顶级富豪们打了个样。
家族办公室成顶配
这不再是奢侈品,是必需品了,瑞银数据就说了,东北亚超70%的家族办公室都把地缘政治当首要威胁(全球平均也有62%)。李家这套“家办管钱+管人+管风险”的模式,已经被很多豪门悄悄学走了。
比如香港郑家(周大福)搞了自己的家办,频频与人民币基金合作;恒基兆业李家杰更早,十多年前就弄了赋生资本,专投智慧能源和环保科技,盘子都做到60亿美元了。
资产配置玩“双轨制”
李家模式很清晰:家办专注财富管理和家族治理,基金会(李嘉诚基金会)负责慈善和传承精神。
这种分工让钱袋子安全增值,价值观也得以延续。赌王何鸿燊家族也玩这套,家办就是千亿帝国里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技术+政策=御风术
应对政治风险,两手都要硬。李家给亚太港口装上北斗和5G,摆脱西方技术依赖;同时家办时刻保持与政府监管部门的“热线”,确保投资不踩政治红线。这套“技术自主+政策紧跟”的组合拳,是避险的王道。
接班要早规划、定规矩
李家培养第三代的路子(从自家生意→基金会核心→上市公司要职)值得参考。更重要的是靠《家族宪章》、清晰的“投资指南”(IPS)和定期的家族会议来立规矩,减少内斗,增强凝聚力。
李嘉诚家族这次“卖全球、守亚洲”的大动作,绝不只是资本腾挪。它深刻反映了全球化退潮下,顶级财富如何重构版图。
从“全球港口王”到“亚洲守门人”的转身,既展示了老李对世界格局的精准预判和主动出击,更是他家族办公室这套精密机器高效运转的胜利果实。
发布于:四川省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