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兵式上LY-1激光武器的神秘亮相,为外界描绘出了一幅关于未来海战场景的勾勒。官方向公众传递的信息十分精炼,将其誉为“精准毁伤、持续打击的光之利刃”,强调其在新海战规则塑造中的重要性,却没有就具体性能数据和实战部署情况作深入阐述。即便如此,这位“光之利刃”作为一款兼具舰载与车载应用潜力的先进装备,无疑对当前海洋军事格局的演进趋势,特别是海上的攻防力量平衡,将带来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。
LY-1激光武器系统的身影,仿佛是指尖一抹微弱的光芒,却意外地点燃了引发广泛关注的燎原烈火。更加引人侧目的是,其首次公众露面之际,展示的并非传闻中用于海军舰艇的舰载型号,而是一款经过优化、适配陆基作战场景的LY-1型号。
目前,关于LY-1舰载激光武器系统的更多详细信息,例如确切的型号代号、具体的性能指标,亦或是装备在舰船上的确切位置,仍处在信息较为匮乏的状态。然而,作为一种非抽象的科学技术实体,激光武器的主光学镜头的直径大小,与其最终输出的功率级别通常呈现出正相关性。因此,依据设备主要光学元件的尺寸,来大致推测其功率的强大程度,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。
此次阅兵仪式上,LY-1被装备在一辆陕汽SX2306重型牵引车上,其整车尺寸数据明确:长度10.89米,宽度2.5米,高度4米。观察其外形,这款陕汽SX2306卡车与阅兵式上普遍展示的导弹运输载具,无论是外部徽标、轮胎排列方式,还是前端的折线设计,都展现出高度的一致性,这为判断其车型身份提供了有力佐证,即便对车辆知识不是特别精通的人士,也足以分辨出其高度相似的特征。
与阅兵仪式上其他装备有所不同的是,LY-1舰载激光武器的陆上展示版本,其运载车辆的车体宽度明显较之近期出现的导弹运输车更为宽阔。据此推算,LY-1的陆上使用型运载车的预估宽度,应当在2.8米之上,即使扣除左右两侧的后视镜等必要附件的宽度,能够有效利用的车体内部宽度,至少也得有2.5米左右。
如果依据2.5米的车体宽度作为基准,那么可以推断,LY-1装备的主透镜尺寸约为70厘米,这是一个颇为惊人的尺寸,其直径甚至超过了一个成年人的腰部粗细。如此一来,LY-1激光武器前方驾驶室的天窗,对照主光学部件,便显得格外小巧玲珑。在激光武器技术的领域里,拥有一具70厘米级别的光学器件,已经意味着其效能相当惊人,具备了强大的技术潜力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在此次阅兵展示中,一同展出的许多舰载武器,如红旗-10A近程防御导弹,它们也被巧妙地安置在了卡车之上。LY-1的出场方式与它们有所区别,它并非直接暴露在外部,而是被安置在一辆车身造型颇为方正、四平八稳的特制运输载具上,沿着预设路线行进。
LY-1的运载车在设计上,一个突出的细节是在车辆内部明显设置有座椅和操作台,这样的设计明显超越了一个普通运输工具的功能范畴。单纯的车辆运输功能,显然不足以解释为何会配置如此细致的内部座舱。这一配置有力地证明了一个事实:此次在陆地上公开展示的LY-1,更可能是一款源自海军舰载平台的装备,经过改装和优化后,转变为适合陆地部署的武器系统。
之所以运载车辆的外部造型设计得如此方正,主要原因在于要尽可能地优化内部空间,以便容纳庞大体积的电池组和发电机组,这是激光武器极其可观的电力需求所必需的。同时,采用平顶的设计,也是为了确保激光武器能够拥有尽可能开阔的射击视野,避免任何潜在的遮挡。在对LY-1性能进行深度剖析时,我们不得不提及,搭载70厘米级别大型光学系统的激光武器,其所展现出的作战效能是极其令人震撼的。
现今,美国海军已将30千瓦功率的ODIN激光致盲系统成功投入实用,并开始在“阿利·伯克”级驱逐舰DDG-105“杜威”号、DDG-106“斯托克代尔”号等舰船上进行测试验证。然而,该型激光武器的主透镜尺寸,充其量不过一个成年人头部大小,其整体的性能表现,无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。
另有60千瓦功率的HELIOS“太阳神”光学致盲与监视系统,也已被安装在“阿利·伯克”级驱逐舰DDG-88“普雷布尔”号等舰上服役。据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发布的消息,其功率可提升至120千瓦的改进型“太阳神”系统已进入研发阶段,且未来有可能将功率增至300千瓦。尽管“太阳神”系统同样配备有相对较大的主透镜,但该系统的整体结构显得尤为笨重,且主透镜的尺寸相较于LY-1,还是显得不那么突出。
此外,美国的150千瓦级LWSD Mark 2激光武器系统,也已被安装在美国海军LPD-27“波特兰”号两栖运输舰上接受严格的测试。与LY-1类似,这款激光武器系统同样遵循了直径大于50厘米的整体设计理念,并且构型简洁,但其直径尺寸,似乎略小于LY-1那种堪比家用洗衣机的桶装设计。这意味着,即便按照美国当前的技术实力进行衡量,LY-1的功率也极有可能已达200千瓦级别。
自激光武器技术诞生伊始,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脚步从未止步,我们甚至在某些尖端技术领域一度对美国形成技术制约,成功“卡过美国的脖子”。中国将激光武器技术成功应用于海军舰船的进程,相较于美国或许稍微滞后,但一旦我们舰载激光武器得以成型,其性能价值与美国同期装备进行比对,则绝值只强不弱。要超越美国LWSD Mark 2的150千瓦功率性能,对中国而言应当是一项相当轻松的任务。基于这些考量,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,LY-1很有可能是一款功率高达300千瓦级别的大型高能激光武器。
作为一个具备战略摧毁能力的“高能摧毁型”激光武器,LY-1的出场,显而易见地赋予了其拦截各类低空、低速、小型无人机等“低慢小”目标这项至关重要的作战能力。凭借着装备的大尺寸主透镜,LY-1在面对亚音速反舰导弹时,无疑能够精准锁定并直接“烧毁”其核心导引头,从而达到完全瘫痪其攻击效能的目的。在这个充斥着亚音速反舰导弹和高速自主导航无人机,并且数量庞大、对传统海战模式构成严重威胁的时代背景下,LY-1所具备的这种先进能力,其意义重大,其价值深远。
LY-1的激光系统究竟能否拥有足够强大的能量输出,以有效拦截更为先进的超音速导弹,乃至具有颠覆性能力的高超音速导弹,这仍然是一个极难准确预测的问题。需要明确的是,中国的军事技术发展哲学与美国有所不同,我们倾向于遵循“量敌从宽,量己从严”的原则来审视自身的装备能力。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确定LY-1能够有效拦截超音速导弹,那么直接按照“无法有效拦截”的前提来假设,才是更加稳妥和审慎的态度。
采取这样的审慎判断,是为了避免像印度在某些军事装备评估上的遭遇那样,一度误判了对手的军事科技实力。当时,某些分析认为巴基斯坦并未拥有超音速反舰导弹,因此,类似“巴拉克-8”这样的“非超音速”导弹已经足够构成威胁。
但随后不久,形势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,公开资料显示,巴基斯坦不仅获得了CM-302型超音速反舰导弹,甚至还装备了CM-401型高超音速导弹。这种在装备信息判断上的极大偏差,将直接导致其战略部署上的被动与尴尬,极易陷入难以应对的困境。
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