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明之风,不仅吹拂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更滋养着广袤乡村的每一寸土地。当我们将目光从繁华都市投向乡间田野,会发现乡风文明建设同样是城市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拼图。它是乡村振兴的灵魂,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,更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基石。
在青岛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,一个个乡风文明建设的典型故事正在生动上演。有的带头人以文化为笔,绘就乡村精神新画卷;有的村庄以自治为径,走出文明治理新道路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乡风文明的深刻内涵,也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即日起,我们推出“城市文明建设大家谈・乡风文明篇”专栏。我们将深入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、社区邻里,走近那些用朴实言行点亮文明星火的乡贤模范、返乡创业者、热心社区工作者、文化传承人……聆听他们如何在日常点滴中移风易俗、弘扬美德,如何在传承创新中激活乡土文化、扮靓家园。他们的故事与感悟,正是乡风文明最鲜活、最动人的注脚。让更多人看见乡村文明建设的蓬勃力量,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,共同书写属于青岛的乡风文明新篇章!
展开剩余62%王炳娜:让非遗鱼拓“点活”乡风文明
我是王炳娜,大村鱼拓的传承人。在青岛西海岸的西南庄村,这门从爷爷手里传下来的老手艺,如今正像墨汁晕染宣纸一样,悄然滋养着我们村的乡风文明。
以前,鱼拓更多是钓鱼人的记录,藏在爱好者的小圈子里。但现在,我觉得它有了更深的意味。在村里的小工坊,我教孩子们拓鱼,看着他们专注地调色、覆纸、点睛,小手沾满颜料却笑得特别开心。这不只是学门手艺,更是让他们从小触摸家乡的根脉,感受大海的馈赠和祖辈的智慧。那份对自然的敬畏、对技艺的耐心,就在这拓印之间种进了心里。
乡风文明,邻里和睦、守望相助是根本。鱼拓成了我们村的一个“纽带”。常有老邻居带着孙子孙女来串门,一起拓条小鱼,聊聊家常。外来的游客体验后,也常惊叹这不起眼的渔村里竟藏着这样的宝贝,那份自豪感写在每个村民脸上。手艺让大家聚在一起,话多了,心也更近了。
我们村以前可能没啥名气,现在因为鱼拓,成了“有故事的地方”。我带着它走进学校、社区,甚至登上了北大的讲台。每次展示,乡亲们都特别支持,觉得这是咱村的荣光。这份共同的骄傲,让大家更爱惜村里的环境,更愿意维护好这份名声。年轻人们看到老手艺也能走出新路,有的开始主动来学艺,有的则琢磨着怎么结合旅游推广家乡。这手艺,让咱村有了精气神,活了起来。
鱼拓纸上的,不只是一条鱼的形神,更是我们祖辈的勤劳、邻里间的温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它像一粒种子,在乡土的土壤里生根发芽,让文明的新风,吹遍了咱村的阡陌巷陌。这,就是非遗手艺为乡风文明带来的,最鲜活的力量。
发布于:山东省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