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博弈的核心,始终离不开能源、产业、军工、金融、文化这五张底牌。得其一能站稳脚跟,得其二可雄踞一方,若能手握三张以上,便有了角逐全球顶级话语权的资格。
过去一个世纪,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曾达到这个境界。现在,中国带着能源、产业、军工这三张相互支撑的底牌走上台前,其背后一套布局十几年的长远规划,正逐渐清晰。
产业和军工的实力,已是世人熟知的“明牌”。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,“工业克苏鲁”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。近年的军工展示,其实力也足以让任何对手重新评估。然而,与这两张牌的高调相比,能源这张底牌过去却鲜有被主动提及。各国都明白这背后的分量,只是心照不宣,直到一些数据再也藏不住。
今年7月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一篇文章将这层窗户纸捅破,称中国已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“电力帝国”。单月用电量突破1万亿度,这相当于东盟十国全年的用电量总和。惊人的消耗量背后,是更为惊人的发电产能。2024年,中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.3亿千瓦,这个增量就相当于德国全国装机总量的1.8倍。换句话说,中国一年新增的发电量,就足够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用上整整一年。
如此巨大的电能,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吗?答案是否定的。这背后真正的目标,是构建一个足以改变全球格局的体系:用“电力人民币”来逐步替代石油美元霸权,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一个更稳定、成本更低的全球统一大市场。
石油美元体系的本质,是一个设计精巧的闭环收割链条。产油国出售石油获得美元,再用美元购买美债或美国技术商品;需要石油的国家则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赚取美元来交换资源。美国则通过控制美元的发行,就能坐享其成,周期性地收割全球财富。过去数十年,挑战者众,但都以失败告终。然而,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体系,却存在两个致命的弱点:成本高、稳定性差。
传统化石能源的成本,渗透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。一桶原油从中东开采,运到欧洲的运输成本就占到总价的12%以上,这些成本最终都会摊派到终端商品上,由全球消费者买单。更重要的是其稳定性。地缘政治的任何风吹草动,都能引发油价的剧烈波动。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让全球油价翻了几倍,导致许多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经济瞬间崩溃。时至今日,任何一场局部冲突,依然能让全球能源市场动荡不安。石油贸易总是与政治筹码深度绑定,美国更是频繁以石油禁运作为武器,逼迫他国站队,这无异于将全球经济的命脉置于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。
中国的电力体系,恰恰为世界提供了另一个选择。2024年的数据显示,中国光伏度电成本已降至一毛钱人民币,远低于国际传统能源的发电成本。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,能源成本哪怕只下降几个百分点,都意味着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利润空间,这种吸引力是实实在在的。而在稳定性方面,当今世界的主要经济体中,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可靠。当其他地区要么战火纷飞,要么内部动荡时,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稳定性。
这种低成本、高稳定的新选择,全球各国都看得明白,并且已经开始用行动投票。从哈萨克斯坦的扎纳塔斯风电厂,到阿根廷的光伏电站,再到柬埔寨的水电站,数十个国家的新能源项目背后都有中国的深度参与。更具标志性的是,老挝、沙特、乌兹别克斯坦等国,已经开始在能源及大宗商品交易中,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。一个围绕新能源建立的新秩序,正在悄然改变原有的全球格局。
中国的能源、产业、军工这三张底牌,并非各自为战,而是一个相互支撑、紧密咬合的整体。强大的产业能力,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制造出世界领先的新能源设备和军工产品;充沛且廉价的新能源,为庞大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建设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源泉;而日益强大的军工实力,则为能源线路和海外产业合作提供了最坚实的安全保障。
这个三位一体的闭环,其目的并非是为了争夺霸权,而是为世界提供一个更公平、更稳定、更具性价比的合作方案。越来越多国家主动向中国靠拢,并非出于强迫,而是因为他们在旧有的石油美元体系下,已经受够了高昂的成本和不可预测的风险,转而看到了与中国合作带来的实际利益与长远安全。例如沙特,不仅在能源领域与中国深度绑定,甚至主动提出规划建立“中沙特别经济区”,将部分区域交由中方主导开发。这种深度信任,正是基于对中国所提供体系的认可。
霸权的衰落,从来不是被外力强行推翻,而是因为它“失道”而被盟友和伙伴们逐渐抛弃。新秩序的建立,也从来不是靠强权压迫,而是因其“得道”而获得广泛的认同与支持。这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,才是新秩序最坚实的基础。
未来数年,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将进一步加速,随着中国新能源技术和产能的持续输出,一个以电力为核心、以人民币为主要结算工具之一的能源贸易网络将愈发清晰。这是否意味着石油美元将彻底“凉了”?或许过程不会一蹴而就,但其根基正在被一个更高效、更普惠的体系所动摇,这已是无可否认的趋势。
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