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京在10月7号那场会上,算是跟全世界摊牌了。每一句话,都像钉子一样砸在地上,透着一股狠劲。
他说,“战略主动权已经完全攥在俄军手里”。还说,特别军事行动的所有目标,“必须无条件实现”。
这话一出,哪还像什么战报,分明是划下了一道红线。短期内,谁也别想再提什么谈判、斡旋,门已经焊死了。
仗都打了40个月了,放出这种狠话,显然是说给所有人听的。对内,是给老百姓和军队吃定心丸:我们没有退路,只能赢。
对外,更是冲着西方喊的。尤其是在特朗普重掌白宫,对军援态度暧昧,欧盟内部也为要不要给远程武器吵成一锅粥的时候,莫斯科的决心,显得格外扎眼。
后院着火,普京真急了
但就在克里姆林宫高调宣布前线高歌猛进时,另一份战报,正在俄罗斯自己家里上演,而且相当难看。
乌克兰的无人机,最近跟疯了一样,专挑俄罗斯的命根子——能源设施下手。今年第三季度,俄本土能源设施被炸的次数,同比直接飙升了三倍。炼油厂、变电站,全成了重点照顾对象。
后果来得又快又猛。俄罗斯一度有四成的炼油产能趴窝,每天损失的成品油加工能力,是个让人咋舌的数字。
战火的硝烟,最后飘到了莫斯科的加油站。市民开车排队几小时,就为加一箱油。这场景不只影响民生,更是在动摇整个战时经济的根基。
所以普京讲话里罕见地提到要“保障公民安全”,要搞好“基础设施防护”,这恰恰说明,后院的火烧得有多疼。
拳头打在棉花上
当然,挨了打就要还手。作为报复,俄军也对着乌克兰的军工和能源网络一顿猛砸。乌克兰那边说,为过冬准备的供暖储备,已经少了快一半。
战争的逻辑,已经悄悄变了。不再只是前线的攻城略地,而是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经济绞杀。
莫斯科也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欧洲:这个冬天,没了我的能源,你们自己看着办。
再看传统战场,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的报告,描绘的简直是一片大好。他说俄军在顿涅茨克、扎波罗热好几个方向同时开干,乌军“几乎在所有方向”都只能防守。
今年拿下了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,212个居民点。这些战果,好像都在给普京的“主动权在手”做背书。
但战场这东西,迷雾太重,真相往往没那么简单。所谓的“全面进攻”,在很多人看来,更像是一场用海量炮弹,去替代步兵冲锋的消耗战。
乌克兰似乎学聪明了,搞起了弹性防御。简单说,就是用空间换时间,让你每前进一步,都得扒层皮。俄军的攻势,就像一拳打进了棉花里,看着猛,其实使不上劲。
赌上国运的铁血工厂
那么问题来了,普京喊出“无条件实现目标”的底气,到底在哪?答案不在前线,而在后方的工厂里。
支撑着俄军在前线碾压式推进的,是一台已经彻底发动起来的战时经济机器。据说,俄罗斯的国防产线,正以每年2500枚导弹的速度狂飙。“伊斯坎德尔”和Kh-101这种大杀器,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。
莫斯科的军工厂,早就进入了24小时三班倒模式。工人们玩命地赶制苏-34战斗轰炸机和T-90M坦克。为了打赢这场消耗战,连之前寄予厚望的黑科技T-14“阿玛塔”坦克,都先放一边了,转头去造更便宜、更皮实耐用的家伙。
这种“前线打、后方造”的节奏,背后是整个国家经济的暴力转向。这才是俄罗斯压上的最大赌注。
结语
普京在用整个国家的工业潜力,去对赌西方的政治耐心和援助上限。他信奉的逻辑很简单,只要我后方的生产线不停,前线的优势就能一点点变成胜势。
所谓的“战略主动权”,说白了,就是“工业产能的主动权”。
这场冲突的残酷之处,在于它早就不是单纯的军事输赢了。它已经成了一场工业体系、国家意志和发展模式的终极对决。
当普京说出那句“所有目标必须无条件实现”时,他其实在为这场看不到头的消耗战,画下了一个句号。
这个句号,无关乎谈判桌上的利益交换,只取决于谁的生产线能坚持到最后,谁能比对方更能忍受痛苦。而这份俄罗斯决心要交给世界的答案,它的代价,正由这片焦土上的每一个生命,共同承担。
股票如何做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